有一些英语是我来中国以后才学到的。比如说英语有一个词stele,就是石碑的意思。英语国家好象根本没有这种东西,因此stele这个词就很少用,以至于来中国之前我真的不知道它。而且我在中国虽然看到过,也明白是“碑”,但是直到我妈妈问我这个词我才发现我不太知道怎么念!我的猜想是/sti:l/,但是查了词典就发现原来是/'sti:li/。
英语还有一个单词promulgate,接近“公布”的意思性,但是由于文化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在澳大利亚这个词(或者同义词)用得非常少。我第一次在中国看到这个词,我还以为是错别字!后来我明白了,这个词确实最正确。Promulgate跟stele一样,都是地道的英语,只不过相对澳大利亚而言这些词更适合于中国的环境。
还有一些例子更有一点创意,但也算不得错误或者“中国式英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英语翻译是the three represents。第一次听到我就觉得有点别扭(represent一般不能作名词),但是我现在认为没有更好的翻译。
最后一个例子出于这个问题:饺子用英语怎么说?在国外很多人对中餐的印象就是炒菜和米饭。大部分澳大利亚人没见饺子,更没有一个一致的英文名字来形容它们。但是中国的课本上竟然有:dumplings。只不过实际上这个词有点宽泛。我父母来中国的时候,第一次吃包子就叫dumplings,然后还把金银馒头叫dumplings。如果我没有提前教他们说“饺子”,吃饺子的时候他们可能也会叫dumplings吧!哈哈,教他们更正确地使用dumplings这个词对他们没什么用,但我们在中国时间长的老外早就学会了:dumplings不指包子,也不指小馒头,而专指饺子。
其实语言的差异说道底是文化的差异。中国有句话叫做“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你一定听过吧。例如我的博客名字是“人随流水东西”,可你觉得要怎样翻译成英文那?帮忙翻译一下。
由 小童 发表于 2006年11月21日 14:37这种现象挺有意思的,不过我觉得不必介意。这些“中式英语”也确实是对比中外文化的一个视角嘛。每种语言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受到不同程度及形式的异化,这是文化的力量,也最终为文化添入了新鲜的元素。变异似乎是推广的必经之路。而在某种程度上,文化的变异也比文化的继承更有魅力。
由 宁夏飘雪 发表于 2006年11月22日 14:27之前在看一些英语专业的人介绍英语学习心得的文章,提到有一点是我自己也比较认同的:一种语言中有些东西是只有用这种语言才能解析到的,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无论思考得怎么周到,都不可以完完整整的将本身的神韵表现出来。可意会不可言传。
由 北极 发表于 2006年11月23日 16:50我还是觉得中国的食物还是音译的比较好,就那你说的Dumplings指饺子,但本意就是面团的东西,所以不是很贴切,我认识的几个美国朋友虽然都知道这个指饺子,但是就是感觉太别扭,有点牵强。还有馒头用英语来说是steamed bread,但是很多人都不解,都会认为就是bread,所以干脆就叫mantou我觉得就挺好。
由 Simon 发表于 2006年11月24日 01:00想起来个有意思的事:
姑父是美国人,基本上不会中文。他们一家三口在中国租公寓住,每星期二有个小时工去给打扫卫生,大家知道有时候中国人有个习惯把这种小保姆称为“阿姨”,可奇怪的是姑姑姑父和表妹仨人聊天的时候(当然用英语)说到这个小时工,就直接用了“阿姨”这个发音……所以经常听到类似“the ‘a yi’comes tomorrow”这样的话……况且平时他们聊天从来不说中文。挺逗的``这算不算入乡随俗了 呵呵
饺子还是用jiaozi代表最好。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老不好意思用音译,而喜欢用意译。
结果豆腐变成了bean curd, 饺子变成了dumpling, 怪味鸡变成了chicken in a
strange brown sauce...弄得怪里怪气的,真是自己不给自己面子。结果日语的tofu成
为豆腐在西方的代名词,而饺子也快被日语的gyoza所代替。
关注你的博客很久了,一直在向你学习。你坚持使用中文来写博客,我也是坚持使用English来写blog。确实,这是使用所学语言的最好方式。在你这里看到那么多人留言,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由 Erin 发表于 2006年12月03日 17:46Ha~`It's not so true now. :P
You will find most chinese restaurants in aus, well, in melb at least, have dumplings (specifically jiaozi) on the menu...
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prefer to call them dumplings, but not gyoza now... (well, that might be the consequence of more and more chinese going abroad...)
@schticky, because Pinyin is not a very standard roman pronunciation system. Some letters in Pinyin are difficult to pronounce for westerners actually, not to speak of the meaningless long letters combinations...
由 eway 发表于 2006年12月07日 01:10看到這篇就讓我想到一件趣事
在臺灣臺南火車站的廁所中,不知是怎麼翻譯的
竟然把「烘手機」(hand dryer)的「手機」
給翻譯成了另一種「手機」(cell-phone)
結果就變成了 bake the cell-phone
翻译的本意是为了方便交流,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是许多人共同来完成的,而这些不同的人不可能时刻做到全部都互相沟通和交流,当某一中翻译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成为一种固定形式的时候,有点约定俗成的意思,以至于最后,翻译出来的东西也只有这个范围内的人可以理解,我觉得现在中国的翻译事业还只是初级阶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规范民间使用的词汇(当然也可以包括更多类别)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事业.毕竟,再过几十年,世界之间的沟通会更多,需要使翻译出来的东西更加有利于使用不同语种的人之间的交流.
现在我们国家官方文书的翻译做的比较好,还是做了很多工作的.
風痕影:最烂的翻译,一种是一个非专业的人由于英语水平很低所以很大程度依靠词典来完成的,令一种是机器翻译的输出。看到如此奇怪的英语时,我喜欢猜猜是怎么作出来的。有时候很难分辨,但是我想“bake the cell-phone”很可能是机器翻译搞的好事。现在网上就有这种免费服务,还有《金山快译》等软件。这种玩意适合来大概了解一个文件的意思,比如说一个不懂中文的人,收到中文的电子邮件,用机器翻译起码能够很快判断是否垃圾邮件。当然这种翻译技的输出不应该印刷给大众看。
由 Todd 发表于 2006年12月09日 11:10確實挺有可能的,即使查字典應該也不會把這裡的「手機」當做單獨一個詞,而機器卻有可能會誤解語意而斷詞錯誤。要是未來的機器翻譯可以超越「大概了解一個文件的意思」的程度就太好了。
順帶一提,我在這裡留言的時候其實有點擔心您會不會看不懂繁體字,但最後還是用繁體字留了言,希望沒有造成您的困擾。
由 風痕影 发表于 2006年12月10日 08:25刚才电视上STATEFARM保险的广告,用到了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的表达,想到我们中文正有“血浓于水”的成语。所以WONDER这个EXPRESSION是从中文过去的吗?还是从英语到中文的?或者是原本在两个语言里就分别自然生成的?
其他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一石二鸟(ONE STONE TWO BIRDS),旧瓶装新酒(NEW WINE IN AN OLD BOTTLE)等等,这些是巧合,还是有个语言到语言的传承关系?
象双刃剑(TWO-BLADED SORD)这个表达应该是从英语传到中文的吧?
那么英语中的LONG TIME NO SEE,虽然语法不太通,但是现在却很常用,是从中文式英语转正的吗?
liam:我对这类型的问题也很感兴趣。可惜的是,很难找到权威的答案。关于“long time no see”是否来源于中文的讨论我以前也见过,但是最终没有得出权威的结论。
另外,我想纠正一下,希望你不介意!正确的词语是“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和“double-edged sword”。
由 Todd 发表于 2007年02月10日 22:35纠正得很好!呵呵。我的剑落了一个W,最好帮我改下,要不别人看见太丢脸了。不过,TWO-BLADED SWORD却还是存在的,是一种特殊的武器吧?
由 liam 发表于 2007年02月12日 12:05